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刺蝟的優雅 - 被定義所困住的靈魂

會知道這個故事其實是因為文藻五專部法文系的畢業公演。
五專部的畢業公演向來都不太會讓人失望,除了他們的語文能力強大之外,
每次道具之類的也都很令人驚艷,經常好奇他們到底花了多少錢,
(後來有認識五專部英文系的一個學妹,聽說她那屆是要拉10-20萬左右的贊助,
雖然不清楚其他系是不是也介於這個金額,但一想到要去湊那麼多錢就感覺好累= =)
看的當下我超級喜歡這個故事,心中暗暗地決定改天一定要找原著來看。

不過那其實已經是大一還大二的事情了,
這件事就這麼一直被擱著,當初舞台劇的入場門票我至今還留著,
奇妙的是,在大學期間我都有借閱法國翻譯小說的習慣,
但是四年來從沒在看過學校看過這本@@ (明明這也不是很新的書呀0.0a)

是畢業後某天我去瓦倫蒂娜家,發現她家有,總是很慷慨的她馬上就借給我了,
只不過我是拖滿久才還給她的 XDDDDD"

坦白說,書的前面不是很有趣,因為套用了非常多的哲學概念,
我必須要停下來思考,試著理解後,才能繼續翻閱(即便仍不是很懂)。

我甚至也無法融入書中劇情,一方面的原因是花費太多時間思考,
而另一方面的因素,我是到了書本中後才明白。

因為這兩位女主角都活得很不快樂,無法坦蕩蕩的做自己。

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完全算是無法融入書中,
而是我已經深刻體會到她們的面對自己人生的那種旁觀感了。
我過去看文學的經驗多是精采絕倫的劇情讓我會完全沉浸在其中,
對於此種脫俗之感,印象中是第一次體驗到。
(除了那些難懂且充滿專業術語的書籍XD")

我突然可以理解作者在書中前半段大量使用哲學理論來描寫兩人的心境的原因了 (笑
真的是很高超的手法哪....(摸下巴

門房荷妮(Renée)和國會議員的女兒芭洛瑪(Paloma),
兩個本來不會有什麼交集的人,身家背景年齡如此截然不同,
卻同時擁有外人所無法理解的一面。

她們心中埋藏著許多她們認為旁人無法理解的觀念,
自詡為孤傲的薔薇,嘲諷著愚蠢庸碌的有錢人們,
可是當她們越強調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時,其實也是越強調自己是很寂寞的。

荷妮是一個社會中平凡無奇的小門房,給予外界一個粗俗卻守本分的歐巴桑形象,
但是內心其實擁有豐富的文學素養和知識,
對於這個世界沒有太多期待的她,一心只想沉溺在精神糧食世界。

戴著面具的她,總是小心翼翼的應對著每個人,
不希望被別人知道她其實不是大家所認識的那個樣子,
當不小心說出了露餡的話,卻因為對象可能不夠敏銳而沒有察覺時,
又會有股沾沾自喜的驕傲從心中油然而生。


我可以懂那種矛盾的感覺,因為我也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雖然我是沒有像她這麼誇張,隨口講出一句文縐縐的話還要怕別人認為自己吃錯藥了= =
可是好像本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很容易這樣了,
我們看著別人表現出來的樣子,就認為對方是那樣子的人了,
如果沒有經歷什麼事情,好像也不太會認真地去好好認識一個人。

有的時候我會思考著關於「定義」這件事,
某層面來說,我是討厭被定義的,
因為我覺得人類思考很容易被侷限而顯得狹隘。
(尤其是從小接收填鴨式教育,不太會獨立思考的台灣人)

但我又喜歡聽別人怎麼描述自己,想知道他人是如何定義我的。
因為我可以藉此知道我平常表現出來的樣貌呈現出去可以有多少種詮釋方式,
這其實是滿好玩的。


再拉回來談荷妮。
認識她的人可能就只會覺得她是個粗俗的鄉下人,
就只是一個小小的門房,應該不太會說出什麼必須思考才能理解的話,
所以當荷妮如果說出她讀過什麼書,可能很容易嚇歪別人。

這就是很普遍的,刻板印象所形成的歧視,基本上這種歧視還滿常見的。
再更深一層去理解,就會知道,那是因為高級公寓裡住的人都只認識這位「門房」,
知道她就是有附帶「門房」這個職業所賦予價值(功能)的人類,
但並不真正認識這個叫做荷妮‧米歇爾(Renée Michel)的人。
可這種現象的形成不能全怪任何一方,不敢坦然做自己的荷妮也有責任。

因為害怕被當作異類來歧視或攻擊,而選擇帶著面具活著的荷妮也有責任。

也許作者就是故意在呈現普遍大眾的習慣,希望藉由這個故事來幫助大家思考這些事情。



那麼小芭洛瑪(Paloma)呢? (選字沒選好會變成落馬XD")

看似世故冷漠的她,真的是她自己所描述的那個樣子嗎?

11歲就打算在12歲生日當天自殺並且放火燒自己家的她,
在我看來,她內心其實是很想活下去的。

不然沒事寫日記然後去計較這個世界有沒有值得自己不要自殺幹嘛?
真的很絕望很想死的話,哪還會去計較這麼多,早就去跳樓還是跳海比較痛快吧。

相較於荷妮總是淡然在心中開嘲諷,
芭洛瑪幾乎就像是個憤青每天批判周遭的人事物一樣,
發生的事情幾乎都如同她所預料到的那樣不斷重複惡性循環,
讓她很失望,但我想她更失望的應該是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

所以才會希望以死亡並且燒房子這麼極端的行為來做改變。
她其實並沒有很懂死亡這件事,她只知道這件事可能會有些許影響力。


死了才是真正什麼都改變不了啊,傻孩子,我忍不住這麼想。


看心理醫生十年沒有用也不太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媽媽,
國會議員好像很屌但根本自以為是且充滿距離感的爸爸,
跟爸爸很像也有點自以為是然後還有些無腦的姊姊,
看到這樣的生長環境,說真的我也不會想要有這種有錢人的一生。

一般的孩子可能就會隨波逐流,跟著也這樣子長大了,
但芭洛瑪就是不一樣,她厭惡著這樣子的家。

她看到的不是有錢富足的生活,而是大人做作的言行舉止,
在這本書裡面,描述有錢人有多奢華的部分真的算滿少的,倒是充滿了諷刺。

在不斷的斟酌哪些事情值得她活下來繼續過著腐敗的生活中,
那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讓她堅定想死的意念的正是跟她媽治療了十年卻一點用都沒有的心理醫生。

這一段的情節非常地精彩有趣但也讓人感到可悲,
芭洛瑪覺得這個醫生很廢,只是在利用媽媽的權勢來提高自己名聲,
事實上根本沒有那個能耐來讓媽媽治療好(變得快樂)
所以當她自己的底線被碰觸到了之後(媽媽覺得她很有事也帶她去看醫生),
她很大膽的和醫生談了一個交易,要醫生別招惹她,不然她就會想辦法把醫生名聲搞臭。

然後醫生竟然吃了這一套..................芭洛瑪自己也傻眼。
這樣就等於醫生間接承認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根本沒啥能耐,只是在利用她媽= =
我看了超傻眼又覺得很呵呵,很讓人心酸的可笑。


至於,為何這本書在台灣翻譯本上會寫是最巴黎的小說?

我隱約能懂,但,我的認知跟作者的概念滿像的,
這一些事情都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邊,只是有著不同的樣貌和情境。
所以我就不做過度解讀了,讓大家自行想像嚕。


到書本中後段,有個關鍵到不行的人物出現了,一位日本人-小津格郎先生。

故事到這裡整個活了起來,我開始可以像以往看書般融入劇情中,
因為小津就像她們晦暗生命中的一線曙光。

不過在開始看得入迷之餘,我對於某一點很無言,無言到想靠北的地步。

就是作者崇尚日本文化(熱愛到近乎於癡迷狀況)的現象到這裡開始不斷大爆發= =

前面提了很多日本電影什麼的我都還可以接受,可是後面整個很崇東洋媚外的FU
好像日本文化超級棒棒無敵霹靂好似的 = =
我有時候看一看還會停下來愣一會傻眼一下,
因為跟我所認識的日本實在差滿多的= = 而且印象中完全沒有講日本的壞話吧....

好像作者也住過日本,真好奇她現在還是真的這麼樣的熱愛日本嗎.....= =
看到某些時候真的是覺得還滿冏的....
現在想想小津先生在裡面還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哪= = 整個扭轉兩個人的命運耶

雖然看得當下覺得很動人 (好像兩個被束縛的靈魂被解放了的FU
但後來想想覺得有點誇張 = =

不過還是有些感想值得記錄就是了。


一開始是老刺蝟的改變,荷妮找到了同好,也打破了自己設的疆界,
願意跟不同階級的的人當好朋友,甚至也動了芳心。
這段遲來的黃昏之戀讓有了一把年紀的荷妮初次像個少女般心兒抨抨跳,
也讓她忐忑不安,猶豫不決,這是她這一生以來從未擁有的體驗。

小刺蝟也是覺得遇到了終於願意好好看待她,而不只是將她視為怪小孩的人。
也因為小津先生,她和荷妮有了交集,她也有找到同類的感覺,
她開始發現原來人生也可以這麼快樂,這麼的與從前不同。

我覺得後面的節奏有明顯輕快許多,但也象徵的結局很快地就會來臨。

作者用了一些事情來象徵兩位女主角心牆的一層層剝落,
就像是刺蝟的刺軟化了一樣,不是剝落,而是開始願意在某些時候變軟了。

看到後面共鳴感會越深,因為會發現她們就像一般人一樣渴望愛。

我也跟著落淚了幾次,即便我是在醫院陪伴家人看完最後幾章的,
途中耳機有次轉到了這首歌...我覺得神適合。





不過作者故意安排了突然的意外,讓荷妮出意外過世,
因為我早就知道結局了,所以不算太意外,但記得當初是有被嚇到。

小說沒有在這裡馬上結束,而是把剩下的篇幅給了芭洛瑪。
本來極度厭世渴望拋下一切死去的她,
當真正面臨到死亡的時候依然措手不及,覺得命運是如此的難以捉摸,
這讓她決定好好活下去了。

我想,這是作者的精心設定吧。

告訴世界上活得無奈的人們,縱使多麼厭倦一切,
都還是有可能會遇到命運的轉折點,
每一段生命都有其美好燦爛的一刻,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好好去珍惜。

刺蝟如果沒有命了,那麼再怎麼優雅也沒有用呀 (笑

也許某方面來說,荷妮是好命的,
至少在生前最後一段時間遇到了真心喜歡她的人,
而且是兩個。

我會覺得作者其實也暗中在鼓勵每個人不要害怕做與眾不同的人,
努力得展現自己,才會真正找到知己 (或者說是讓知己比較快找到你。

這真的是我覺得手法頗厲害的一本書,
改天有機會想看看電影版本。

不過我還是想說,以兩位女主角的立場看起來,
會覺得她們是受了這社會的框架所局限住,
但真的全然是如此嗎?

她們不是沒有選擇的去做自己,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荷妮其實也可以公開坦承她自己就是個飽讀詩書的門房,
很大部分原因是她自己內心因為姐姐發生過的事情而造成的陰影,
讓她這麼地畏懼和不同階級的人交朋友 (諷刺的是她還當了有錢人家公寓的門房

而芭洛瑪方面,其實家裡面的人早就覺得這小孩怪了,
但她也沒有很積極努力的跟家人溝通,讓他們理解她。
(也許一開始有?但書中是沒什麼提到,只有提到她不斷在逃避家人)

如果今天他們是活在威權制度的國家或是家庭,我還可以理解,
但其實我是覺得她們並沒有如同她們自己所想的那麼走投無路。

只是被自己的定義給限制住罷了。

不過話是這麼講沒錯啦,
只是真的要有勇氣去衝撞社會刻板印象,並且承受那些歧視,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了。

這真的是很適合讓人深深思考咀嚼的一本書。
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